这是描述信息

非遗文化

ABOUT US

全部分类
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非遗文化

这是描述信息

非遗文化

  • 分类:非遗文化
  • 发布时间:2021-01-26 18:53:35
  • 访问量:0
概要:
概要:
详情

“非物质”一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但在物欲横流、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当今社会,“非遗” 同样不可避免地在申报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如何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物化包装的态势、突破物质形态的藩篱和局限、保持“非遗”的非物质特征,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遗产的必要态度.

 

元明清三朝,景泰蓝是皇族奢侈品,工艺水平在明朝景泰年间达到成熟期,清代宫廷还专门设立“珐琅作”制作御用珐琅器。

 

 

“文化”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
“非遗”,都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大部分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其实用性,也表现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但现实保护中,我们对遗产的文化品质在不断消解,功利性目的越来越突出,甚至“非遗”的留存、申报乃至保护,都有着强烈的利益驱动,
不仅是个人的需要,还有当地政府的助推,使得申遗工作变成了本地的广告、旅游的宣传、增值的途径。更有甚者,“非遗” 的申报就是一一个异化的过程、商品化的过程、去神圣化的过程、从文化常态中剥离的过程。没有经济利益的冲动,有多少人会从文化本位上关注“非遗”?

 

 

晚清,景泰蓝虽然仍被描述为“绝技高天下”, 但从宫廷御制器到民间作坊商品,清末至民国的景泰蓝从釉料、胎骨乃至画工等方面都难与鼎盛时期媲美。

 

 

遗产”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
“非遗”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今天的文化财富。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 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流变至今,虽然随着族群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但对遗产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感是始终不变的。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抢救保护和扶持政策。1951年, 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了美术小组,1958年,北京市成立了工艺美术学校,专门培养景泰蓝设计人员。六十年代起一些大、中专院校毕业的美术、科技人员被分配到景泰蓝行业,对于新时代景泰蓝的发展创新发挥了巨大作用。九十年代,北京市珐琅厂提出了“紧跟时代,贴近生活”的创作思想。开发出华夏、欧美、伊斯兰三个文化系列产品。给传统景泰蓝带来了一丝清新的气息。 当代的景泰蓝更是从设计理念、艺术表现和技艺水平上有了新的突破和提高,釉料色彩,烧制用的是天然气,几乎不会产生砂眼,点蓝、磨光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产品更加精致、园润,色彩更加丰富。应用领域也从过去以陈设品为主,逐渐扩大到室内外建筑装饰工程、城市景观工程、产品包装、商务礼品、收藏品等

 

 

目前北京故宫藏的掐丝珐琅有4000多件,画珐琅2000多件,总数6000多件。北京故宫可供公众欣赏的藏品约有上百件,分布在不同殿内,更多的藏品存于库房,仅供专家研究,外界想要调阅藏品需经复杂的审批流程,普通人调阅几无可能。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大师风采  |  行业动态   |  非遗文化  |  联系我们

本网站由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2015-2016  京备 ICP05046857号-2

联系电话:010-67211677      传真:010-67261122

   电子邮箱:jtl@bjflc.com     商城:010-67211679   

中企动力提供网站建设